提起我军的军事将领,赫赫有名的“三杨”备受关注。他们是杨成武上将、杨勇上将和杨得志上将。
在1979年底中央军委对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及各大军区的调整中,由于邓小平副主席不再兼任总参谋长而需要酝酿新的总参谋长人选,此时“三杨”均是总参谋长的热门人选。
最初聂荣臻提议由时任副总参谋长的杨成武接任,但邓小平不同意;接着邓小平提议由副总参谋长杨勇接任,遭到部分军委委员的异议;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表现突出时任昆明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最为合适,这其中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开国上将有三杨,跟随邓公征战场
1955年新中国的首次军衔授予仪式上,杨成武、杨勇、杨得志三人均被授予上将军衔,一时成为军中美谈。
一、杨成武上将
杨成武上将,1914年10月出生于福建省长汀县,1929年参加革命,次年16岁的杨成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才17岁的杨成武就当上了团政委。被毛主席夸赞为特别年轻的政委。
杨成武上将,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和炮击金门战争。
多次在重大战斗中参与指挥,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吴起镇战役等;抗日战争中的平型关战役、黄土岭战斗(所部击毙日军统帅阿部规秀中将)、百团大战等;解放战争中的清风店战役、平津战役、太原战役等;抗美援朝中的文登川之战等;1958年参与指挥炮击金门、1959年参与西藏平叛作战以及后来的中缅警卫作战、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抗美援越战等。
在抗日战争中任第115师独立团团长,立下不少战功,深受刘邓赏识。尤其是在1939年11月进行的黄土岭战斗中,指挥所部歼灭日军900余人并击毙日军统帅阿部规秀,缴获一批武器装备,聂荣臻亲自为他请功。
二、杨勇上将
杨勇上将,1913年10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1930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担任团政委,并在著名的洵口战役中立功。
杨勇上将,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多次在重大战斗中参与指挥,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长征途中的金沙江战役、强渡大渡河、四渡赤水等;抗日战争中参加平型关战役、潘溪渡战斗等;解放战争中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参与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抗美援朝中指挥金城战役,后升任志愿军总司令,1979年初参与指挥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
抗日战争中任第115师343旅686团担任政委兼副团长,立下不少战功,深受刘邓赏识。
1949年2月,在第五兵团司令员人选上,邓公最终任用杨勇为司令员,由此可见邓公对杨勇非常认可和赏识。
三、杨得志上将
杨得志上将,1911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醴陵,1928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加入朱德、陈毅的队伍并一起上井岗山与毛主席会师。
杨得志上将,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多次在重大战斗中参与指挥,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长征途中的强渡大渡河、指挥并参与飞夺泸定桥等;抗日战争中参加开型关战斗等;解放战争中参加平汉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等;抗美援朝战争中率领十九兵团作战,后担任志愿军总司令;1979年初指挥对越自卫反击战西线作战部队,战功卓著,受到中央军委的嘉奖。
抗日战争中任第115师343旅685团团长,后被朱德总司令任命为344旅副旅长、代理旅长,立下不少战功,深受刘邓赏识。
解放战争期间,指挥才能还得到聂荣臻的认可,专门留他指挥野战军,可以说既得邓公喜爱,又得聂帅认可。
抗美援朝有三杨,保家卫国美名扬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由于美帝,越过三八线并打到中朝边境上,中国组建人民志愿军于10月19日奔赴朝鲜战场。
杨成武于1951年6月任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的防御战。在朝鲜战场上,杨成武指挥二十兵团打赢了著名的文登川战役,把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的坦克部队打得七零八落,此后的几次战斗中范弗里再也不敢大规模使用坦克了,杨成武一战成名。
杨勇于1953年5月接任杨成武的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司令一职,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收尾工作,在朝鲜战场上指挥了著名的金城战役,为朝鲜军事停战立下大功,也可以说也是一战成名。自1954年1月开始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兼参谋长,1955年7月至1958年1月担任志愿军总司令。
杨得志于1952年7月被任命为志愿军第二司令员,参与并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血战43天,不但守住了阵地还有力地挫败的美军的气焰,也是一战成名,1954年11月至1955年7月担任志愿军总司令。
当时周恩来总理还曾说过,把三杨都派到朝鲜战场上,这叫三杨开泰,为志愿军最终打赢抗美援朝战争预下吉言。
两副未能转正职,总长终属杨得志
1979年底,邓小平同时兼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中央考虑到邓小平的精力有限,无法兼顾到总参的具体工作,建议邓公卸任总参谋长一职,自此中央军委对三总部及各大军区的重大调整拉开了序幕。
第一人选:二十多年的副总参谋长杨成武没有得到邓小平的支持
杨成武上将自1954年便担任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直到1965年6月。罗瑞卿总参谋长解职后任第一副参谋长,实际掌管总参谋部。
1965年夏天,中央军委取消军衔制并进行了机构改革,邓小平提议由杨成武担任代总参谋长,提议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叶剑英等的赞成,随后被任命为中央军委代总参谋长,直到1968年3月。随后的6年多时间遭到文革的迫害、关押,1974年11月恢复了军职,再次担任中央军委第一副总谋长至1977年11月,1977年11月至1980年1月担任副总参谋长(此间的总参谋长是邓小平)。
可以说自杨成武从朝鲜战场归来后就一直担任副总参谋长,期间还担任了近两年多的代总参谋长,做了多年邓小平总参谋长的副手,按理是邓小平卸下总参谋长时最佳的接替人选。
当时聂荣臻是中央军委的副主席,首先提议由杨成武担任总参谋长一职,结果邓小平却认为不合适。
原因主要是杨成武办事不够灵活,对于改革开放后的军队建设和军事行动工作不利。
邓小平虽然不支持杨成武任总参谋长,但对他担任副总参谋长期间的工作还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第二人选:邓小平极力推荐的杨勇,但最终与总参谋长擦肩而过
杨勇上将1954年担任志愿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随后便担任志愿军总司令直至回国。先后担任军区司令员,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72年恢复军职后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等职,1977年夏开始担任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
杨勇上将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长期跟随邓小平,可以说是邓公的得力干将。
杨勇在抗日战争历次战斗中已初露锋芒,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已深得刘邓赏识并委以重任,是刘邓大军下辖的四个军区中的冀鲁豫军区司令员。
在刘邓的领导下,杨勇参加了陇海、豫北、鲁西南等诸多战役,其军事指挥才能逐步展现并在刘邓的影响下有了大局意识,在刘邓大军中表现非常突出,多次受到两个首长的表扬和嘉奖。
后来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独挡一面率部与国民党军队激战数次,最终从西路进入大别山。参加过中原上的几大战役,屡立奇功,尤其是在淮海战役中重挫国民党黄维军团,为解放战争立下重大功劳。
1949年初,新改编的刘邓第二野战军下设四个兵团,此时在邓公的极力推荐下由杨勇担任第五兵团司令,邓公认为杨勇不但有勇有谋,而且很会团结人,非常适合担任司令员一职。
第五兵团在杨勇的带领下参加了渡江战役,随后剑指大西南,解放贵州并任贵州省政府主席兼军区司令,而此时的邓公则是中央西南局的书记,仍是杨勇的直属领导。
朝鲜战争归国后,一直驻守京畿地区,守卫中央安全,并担任过军委副总参谋长。此时邓公已是中央主要领导,与杨勇多有接触,非常信任杨勇。
动乱期间杨勇上将受到迫害,直到1972年才恢复工作。1973年6月担任新疆自治区第二书记并任军区司令员,当时的新疆对于国家稳定非常重要,由杨勇到新疆任军区司令员,说明中央对杨勇是特别重用和信任的。
中央打倒“四人帮”后,杨勇便开始四处奔走为邓小平的复出寻求支持。他与罗瑞卿、韩先楚等人一起找各大军区司令商量为邓公平反及复出做准备,其中就有许世友、杨得志等军区司令员。
杨勇还通过叶帅之子叶选平向叶帅转达大家希望为邓公平反,并让邓公出来主持工作的想法。在去北京开会之际,杨勇还多次上门看望邓公,表达自己对这位老首长的忠心和祝愿。
杨勇及其他高级将领和老同志所做的一切,邓公都看在眼里并记在心里。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在叶剑英等一大批老同志的强烈呼吁下,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的一切职务,重新担任中央副主席、军委副主席、副总理、军委总参谋长等所有批判前的职务。
随着邓公恢复公职,杨勇再次被委以重任,1979年9月担任军委副总参谋长。协助邓公处理总参谋部的日常工作,重新回到邓公的麾下。
在总参谋部工作期间,杨勇在邓公的领导下开展了冤假错案的平反工作,由于工作上力度很大,难免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但杨勇坚持原则秉公办理,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在邓公提议由杨勇接替自己担任总参谋长后,甚至还考虑为杨勇配强副手,由担任总后勤部部长的张震辅佐杨勇开展工作,军委领导还为此还专门找张震谈话,表明邓公调整的意思。
就在大家都认为杨勇就任总参谋长毫无悬念之时,中央军委收到多封匿名信,多是对杨勇担任总参谋长的各种质疑和非议。面对这种不稳定因素,几位军委副主席又重新考虑总参谋长的人选,而杨勇上将也与总参谋长之位擦肩而过。
第三人选: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表现突出的杨得志进入军委领导的视线
在邓公提议由杨勇担任总参谋长前,虽然也广泛征求了各方意见,但毕竟没有达成统一意见,结果在杨勇的任用上受到了阻力。此时,邓公已是中央和军委的实际掌权人,完全可以力排小议坚持由杨勇担任总参谋长,但邓公非常顾全大局,深知人心才是最难得到的东西,绝不可搞一言堂。
接下来,邓公在酝酿新的总参谋长人选时便亲力亲为,多次与其他几位军委副主席反复商讨,并冒着严寒亲自登门去征求徐帅、聂帅的意见,还专门找相关领导进行商量。经过近一个月的广征意见和了解,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杨得志是总参谋长的最合适人选。
前面已大致提到过杨得志上将的一些经历,在战场上可谓经验丰富、军事指挥能力过人;在为人处事上正直谦虚、能团结人、人缘比较好;在成长上,从普通战士成长为高级军事将领、能服众;在领导艺术上民主果断、密切联系群众。各项优点非常突出,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做参谋的工作经验不多,需要得力副手辅助。
就这样,在邓公的亲自过问下,杨得志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1980年1月,三总部和各大军区相继进行了调整,杨得志从昆明军区司令员调整为军委总参谋长,由张震和刘华清做副总参谋长,辅助其开展总参谋部的工作。
调整后,杨成武不再担任副总参谋长,保留福州军区司令员职务。
杨勇则全盘协助杨得志抓好总参谋部的工作,第三次成为杨得志的副手。
第一次是在1941年7月,杨得志为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杨勇为副司令,有趣的是当时两人并没有见面,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两人才见面。
第二次是在1954年朝鲜战场上,杨得志是志愿军代总司令、司令,而杨勇是志愿军副司令兼参谋长,1955年4月杨勇则接任志愿军总司令。
另外,1972年杨勇从劳动改造中出来治腿伤,出院后并未安排工作,杨得志来看望他时得知杨勇的情况后,把杨勇带到济南军区疗养了一年,两人相处愉快。
结语:八年总长,成绩辉煌
杨得志上将在总参谋长位置上一干就是将近八年,工作思路灵活、成绩有目共睹,受到军委和中央领导的多次肯定。杨得志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做总参谋长时间最长的一位开国上将,他紧跟中央军委领导的治军思想,坚决服从中央和军委的领导,积极作为,充分发挥了总参谋部的重要作用,为我军在新时代树立的富国强军目标做出了突出贡献。
发布于:天津市